寻根大禹故里,传承中华文明。2025年6月29日,由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主办以“寻根大禹故里、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大禹文化传承创新座谈会”在绵阳市北川县新北川宾馆隆重召开。吸引了来自省、市、县各级部门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禹迹地代表以及大禹后裔等近百名嘉宾齐聚一堂。与会者围绕大禹文化的现代价值、文化旅游的融合路径以及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此次研讨会不仅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也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聚焦大禹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会议开幕式由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会长尹富主持。北川县县委常委、曲山镇党委书记丁猛率先致辞,强调北川作为大禹故里的文化使命,呼吁深化大禹文化研究与传播。随后,六位权威专家依次发表主旨演讲,从不同维度解读大禹文化的深层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吉怀教授以《大禹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为题,系统梳理了大禹治水精神对中华文明的奠基作用,提出挖掘其现代启示。
四川省社科院谭继和教授结合文旅发展趋势,提出《关于推进我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措施建议》,为大禹文化资源转化提供路径。
西南民族大学祁和晖教授通过神话学视角,在《从神话传说中求索历史真相》中探讨大禹传说与早期文明的关系。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教授结合文献与地理考据,论证《司马迁“还报命”与“禹兴于西羌”之北川新论》,强化北川作为大禹故里的学术支撑。
四川省社科院李德书教授通过《古蜀文明与鲧禹治水》《禹生石纽在何处,历史地图有标注》两场报告,揭示大禹文化与古蜀文明的关联。
中国台湾地区夏学理教授以《寻根大禹故里传承禹羌文化建构<北川四季·生命交响>文旅篇章》为题,提出文旅融合的创新思路。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民政府原参事,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委会原专职副主委田继万、四川省政府文史馆馆长王元勇分别作了总结讲话,肯定了会议成果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期望。全体参会人员在会议现场合影留念,记录了这一文化盛事。
多维度挖掘大禹文化的学术与现实价值
下午的学术成果交流分为两场,26位专家学者围绕大禹治水、祭祀传统、文化符号、后裔研究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聚焦文献考辨与地望研究,李祥林、贺靓艳、刘心悦等学者分别从神话叙事、汉画像石、先秦文献等角度解析大禹形象;李殿元、李乃亮等通过地名考证与跨区域比较,探讨大禹治水的时空范围;安波、王清贵则对连云港、汶川等地的大禹传说提出新解。评议人彭邦本教授指出,研究需注重多学科交叉与实证结合。
深入探讨大禹精神的当代传承,刘家思、夏肇平等学者分析大禹治国理念与羌族文化保护;李焕俭、王巡华通过皖川两地祭禹活动的对比,凸显大禹文化的凝聚力;孙芙蓉、尹富等聚焦禹羌文化生态与历史争议,提出“益启之争”对早期国家形成的影响。评议人杜勇教授强调,研究应立足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互证。
会议尾声,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杜勇教授作综述讲话,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深度与创新性,认为其不仅推动了学术争鸣,更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点。
多方联动 共筑大禹文化传承新格局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政、学、研、产多方力量,既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顶尖学者,也有北川本地文博单位、禹迹地代表及大禹后裔参与。会议期间,与会者实地考察北川禹里镇、石纽山等文化遗址,并就大禹纪念馆建设、非遗保护等议题达成初步共识。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大禹文化研究,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文旅资源,助力北川打造“大禹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贡献力量。
(海内外融媒矩阵HD19798)